发展历程
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作为新一代科技革命的重要载体,成为国际科学的重要前沿和国家的重大需求。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创新中心于2018年1月获批正式成立。中心主动对接国家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重大需求,立足国家发展全局,面向交通强国国家重大战略,顺应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蓬勃之势,瞄准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前沿,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学科建设中的枢纽作用,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、科教深度融合,建设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领域具有国际“领跑者”地位的学术高地。为更好地贯彻学科交叉和有组织科研的发展理念,中心于2023年3月挂靠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发展。
中心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,整合校内多学科力量,组建了跨学科交叉研究团队。研究人员分别来自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、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、密西根学院、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等多学院中控制科学与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软件工程、信息与通信工程、机械工程、交通运输工程等多院系,汇聚了“国家万人领军人才”、“国防卓青”、“国家青年拔尖人才”、“973首席科学家”、“上海市领军人才”、“上海市曙光学者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”等综合型高层次人才,构建了跨学科、开放的智能网联汽车研究平台。
中心聚焦汽车“新四化”进程,始终致力于“双一流跨学科交叉平台”建设,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、多学科交叉并重的发展原则,参与了汽车电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估与第五轮学科评估,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纵向项目,取得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成果,共发表高水平 SCI论文300余篇,中心也与上汽集团、宁德时代、合创汽车等超过7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项目合作,积累了大量的科研和研发经验,所积累的学术与技术成果得到行业认可,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、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。
中心还通过成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、参与地方政府建设、人才互聘等方式,形成战略联盟、强强联合,深入开展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、资源与技术平台共享、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,不断提升上海交通大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研究的整体实力,更好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。
中心任务
1. 中心主要任务是以智能化、电动化、网联化、共享化先进理念打造下一代汽车;
2. 建立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队伍、教育培养和学科体系、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;
3. 建成创新型的交叉学科体系;
4. 建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学研融合平台;
5. 建成本领域国际融合载体;
6. 建成为政府推进汽车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。
中心愿景
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汽车行业的深度融合,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,开展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研究既是顺应国家战略,也是汽车产业变革转型、建设汽车强国的需要。本中心将进一步围绕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前沿科学问题、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难题等展开研究,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,多学科交叉并重,形成智能网联车辆系统性、前瞻性科研成果;面向经济主战场,需求牵引为导向,突破智能网联车辆规模化、量产化技术瓶颈;打造“解决真问题、真解决问题“的世界一流的智能网联汽车科研机构,为国家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科研方向
智能化方向
以提升车辆在不同环境中的智能水平为目标,对智能车辆环境感知、高动态场景导航、复杂环境归控等问题进行研究,攻克感知、定位、决策、控制等智能化核心难题。
网联化方向
探索万物互联对交通系统带来的潜在变革,对多智能体协同、车路云一体化架构、分布式操作系统等问题进行研究,引领协同驾驶、多智能体、网联化操作系统等V2X互联前沿技术发展。
电动化方向
围绕电动车辆的动力、充电、安全等方面,对动力系统优化、高性能电动车底盘、无线充电、电池管理等问题进行研究,提升电动/混合动力车辆的效率和性能,聚焦电动化技术的应用场景。
共享化方向
分析用户使用场景和设计服务生态,对分时租赁、车辆保险、用户驾驶行为分析、共享车辆系统安全等问题进行研究,探索共享化生态构建过程中的技术潜力。
目前中心已与上汽集团、宁德时代、合创汽车等超过70余家知名企业达成产学研项目合作,未来中心还将深度进行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,与未来技术学院的其他中心、上海交通大学其他院系以及国内外其他高校、机构、企业等进行合作,探索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在诸如动力电池、电力系统、矿山矿井、健康管理、绿色农村等领域的技术应用。